工作日9:00-18:00客服QQ: 1211259704,478936873

资讯中心

业界最新动态

贵圈真乱!盘点那些年游戏业坑爹之事

Wed Aug 13 15:38:56 CST 2014 来源: 游戏大学

  游戏圈和任何圈都一样,人之间的故事往往比小说还精彩。

  常言道“作者已死”,案例评述的关键,就是让当事人站出来多讲。但是很可惜,当事人几乎都不会主动现身。所以怎么看待过去的案例?我想还是应该先倾听自己,倾听自己与当事人的距离。这个距离可能是社会的、文化的、时代的,然后再以不固执己见、不非常强势的偏见深入。

  我们常说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所有的尊重,都始于某种尊谦与看重,也许该暂时悬置自己的立场,在下判断之前,让他人的立场能够在我们的世界流淌流淌,就不至于太固执。精英做游戏成了土豪和土豪做游戏成了精英,有时候真的是一件事,就看叙述的次序。

  但我不否认偏见,有时候我还认为偏见是好的。我们一生下来就被环境背景左右,只是我们可以把立场当成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却最好不要把它当成探索的目的。

  这也许就是来自故纸堆的光晕。

  C大佬的本业和游戏关系并不大,在游戏还没有成为热门行业前,曾经有位L先生在他的公司里混到个职位,拿着这个职位在外招摇。

  游戏兴起之后,C大佬也不免俗地投资了一家代理游戏的Y公司。可惜的是,C大佬遇人不淑,这个Y公司的头头L先生也就是之前他的下属,是位买空卖空的高手,C大佬投资在这家公司不少钱,最后Y公司还是在L先生的运作下倒闭收场。

  C大佬投资游戏的梦就这么醒了吗?当然不会,没过多久,他将投资的目标对准了在国外相当知名的某个S项目版权。负责这项工作的,是C大佬公司里的某位M小姐。在这位M小姐的“努力”下,代理S游戏的接洽工作持续的进行中。

  某一天,某位代表S项目公司的高层在M小姐的安排下,来到C大佬的公司洽谈合作事宜,经过这一番谈判,眼看着S项目水到渠成了,于是就在M小姐负责下,将代理S项目的版权金汇了出去,而M小姐也为了后续的代理事宜,出差前往国外。

  谁知道M小姐就这么一去不回,而S项目的公司也从此没有连络。觉得事情怪怪的C大佬于是让公司里其他的人和S项目的公司连络,对方的回答居然是“他们并没有授权”,在C大佬的公司告诉对方已经汇了多少钱的版权金过去后,对方更是表示“这么一点钱根本不可能代理到这个版权”。

  事情继续追查下去,这件事似乎是M小姐所设下的一个圈套,而C大佬的投资又吃了一次亏。

  二

  B公司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游戏产业的公司之一,B公司的老板本身是家软件公司的老板,因为看到游戏这行好像不错,于是找了几个朋友成立了B公司。

  可惜的是B公司在自己开发游戏上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虽然推出了几款游戏,但业绩总是不太理想。

  由于B公司的老板本身是软件出身的,因此在后来将公司的经营权卖给了网站行业起家的S公司,然后这位B公司的老板开始游说S公司的老板,说在游戏这行要做大,就必须要靠并购的方式,才能扩大公司规模。由于S公司家大业大,因此当时吸引了几家公司想分这一杯羹,最后S公司的老板决定要收购D公司。

  说起这个D公司,在当时业界内的成绩比B公司好多了,在某个游戏分类的领域中,D公司的作品是许多玩家的最爱。只不过当时D公司想借助S公司的渠道布局把成绩提升得更高,因此当S公司的老板对D公司提出这个收购的建议后,没多久D公司就同意了。

  了解游戏行业的人都应该知道,收购最重要的当然是技术和人力,如果S公司真的能够将D公司的技术和人力并入公司,那么未来S公司的旗下可以预期会有一系列不错的作品。可是不知道S公司的老板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收购的结果是取得了D公司过去的产品、代码以及现金,最重要的人力完全没有取得,等于是买了一家空壳公司。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三

  这家游戏公司是因为T老板本身喜欢游戏而成立的,因为喜欢游戏,所以在家族中融了一笔钱就这么开了公司。公司里除了老板,管帐的是老板娘,连老板娘的弟弟都在公司插一脚。

  这个老板的小舅子K先生,其实并不怎么懂游戏。他和游戏最亲密的关系,就是有一台xbox。小舅子长期闲赋在家没事干老姐看得很不爽,既然姐夫开了公司,这个弟弟又好像有在玩游戏,于是就这么把他拉到公司来,顶着个经理的工作负责游戏业务。

  新公司成立,看上的是当时市场上还很热门的代理游戏业务,于是经过连络,和国外某家二线的游戏发行商搭上了线。对方将年度的产品计划资料寄了过来,问这家公司想要代理什么游戏。老板很忙,所以这个挑游戏的工作就交给了会玩游戏的小舅子。

  在这位小舅子K先生的部门,有一位手下。这位手下算是比较有游戏代理经验的,不过在挑游戏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和K先生发生争执。因为K先生用玩xbox的想法,挑了一些市场接受度较低的游戏。

  这位手下认为K先生挑的这些游戏都不会赚钱,如果公司要代理这些游戏的话,下场可能会很凄惨。两个人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是这个挑游戏的争执就来到老板的眼前。只不过公司刚成立老板很忙,于是老板娘出来协调这件事。

  在老板娘的眼中,自己的弟弟怎么可能会不懂游戏,于是老板娘不理会这位手下的说法,让她弟弟照原本的想法去做。这位手下当然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事,于是他选择了离职。

  就这样,这家公司代理了几款动作、运动的游戏,而这些游戏也如那位离职员工所预期的成绩惨到极致,很快的就拖垮了这家公司。

  四

  故事的主角Q公司,当时是一家小小的游戏公司。由于前几款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应还算不错,因此老板先生开始有了想将游戏卖到海外的野心。

  为了要达成这个目标,Q公司的老板找了一位从国外回来的J先生担任研发的主管。这位J先生曾经在国外的游戏发行公司工作过,因此认识一两家国外发行商的员工。Q公司的老板希望能够借助J先生的关系,做出一款能卖到国外去的游戏。

  为了要将产品卖到国外,所以要做一款国外喜欢的题材(这是J先生告诉老板的),于是在J先生的建议下,Q公司接下来的产品是一款科幻题材的FPS游戏。当时,Q公司的研发技术还不是很高,对于FPS的相关3D技术也不很熟悉,不过为了要做一款“卖到国外”的游戏,J先生不顾当时公司里开发人员的警告,决定公司接下来的产品就是要做FPS。

  就这样,Q公司将所有的人力都投入这个项目中,经过将近一年的研发后,这个项目有了基本的雏形,于是J先生整理了相关的资料,开始将这些资料寄给他认识的那一两家国外发行商。

  而J先生当时所接触的是国外第一线的发行商,这些发行商本身旗下已经有不少FPS的作品,而且无论是技术、美术的表现都更好,因此对于J先生的联系,这些发行商都是用很社交口吻的方式表示可以保持联络。

  当然Q公司这款游戏的表现和国外产品还有一点距离,因此某家发行商也提供了部份的建议。如果J先生的社会历练再高一点、如果J先生的推销经验再多一点点,那么当时他应该可以分辨出那家发行商的建议其实是软性的拒绝。就算对方的建议全部都做到了,也不代表对方一定会签下这款游戏。

  可惜的J先生其实没有什么推销产品的经验,误以为只要完成这些建议,提出建议的发行商就会代理这款游戏。于是在一年内,这款FPS游戏历经四次大改、无数次小改,修改的工作搞得研发单位人仰马翻,还是没能将这个产品卖出去。最后,这个以“卖到国外”为目标的产品,在国内只获得一点点话题。至于研发这款游戏花了两年的Q公司,在半年后老板不想再赔钱而收摊了。

  对于产品无法卖到国外,J先生对Q公司老板表示卖不出去的原因是因为产品不好,而当时研发人员曾经提醒过的技术实力不够、产品的定位问题J先生完全不提。

  老实说,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虽然可能是产品真的没做好,但是不是还有一个可能是没有找到正确的人去推销呢?这款FPS游戏老实说做的不算特别差,比起当时国外某些二线游戏还要好一点,如果J先生的推销对象不是只有那些一线大厂,多去找一些其他的发行商,说不定还真的能卖出去呢。可惜的是这位J先生的推销对象,一直都只有他有渠道的那几家公司呢。

  分析Q公司在这件事的问题可以发现,首先,Q公司的老板找了一个没有推销产品经验的人来主管公司的研发和行销海外事务,这位J先生虽然认识国外公司某些员工,但那并不代表对方一定会买Q公司的产品。其次,J先生的推销游戏目标一直都只有那少数公司,不知道多找一些其他的发行商。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游戏卖不出去就是“产品不好”,而没有想过卖不出去的产品其实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销售对象这行销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J先生去卖车,车卖不好对老板说“我们的车不好,所以卖不掉。”行吗?

  五

  老板Z先生是位传统产业出身的老板,因为自己对于游戏相当有兴趣,在本业有了稳定的成绩后,想要跨足到游戏这一行来发展自己有兴趣的事业。成立新公司除了要有钱,当然也要有人。Z先生经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原本就在游戏产业已经待过好一段时间的T先生。T先生在游戏产业待了近十年,也陆陆续续在数间不同的游戏公司就职过,从他的资历上来看也像是一步步的爬到现在的位置。于是Z先生和T先生约了个时间,找了个地方好好的谈了一阵子。看T先生说得头头是道,分析事情也分析得有条有理的,让Z先生相当的放心,认为自己似乎是找到对的人选,于是在事情敲定之后新公司成立,Z先生自己担任公司的总经理,然后让T先生担任公司的第二号人物,负责新公司实际运营的相关工作。

  T先生并不是外行人,他以往的资历虽然和研发有沾到边,不过毕竟不是真正懂游戏研发的人,所以他也没有天真地让新成立的公司立刻开始研发游戏。于是和许多新成立的游戏公司一样,这家公司也选择代理游戏做为公司的目标。身为负责公司实际运营工作的T先生,自然从代理游戏的挑选开始了相关的工作。挑了公司要代理的游戏后,接下来就是运营游戏的实战。身为这一切工作负责人的T先生,订定了许多的执行准则和办法。

  公司开始运营游戏后,问题开始一个个冒了出来。T先生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不过他以往的经历大多只有参与辅助工作,真正的实战经验虽然不是零,不过也不算太多。而他依自己的经验所订出来的这些公司运营游戏的计划和KPI,虽然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回事,不过在执行的时候却有许许多多运作不顺的状况。而且在T先生坚持公司一定要照这些流程机制来运作的状况下,某些死硬的规则反而还造成了困扰。游戏的运营有时候需要很灵活的调整计划,因为现实的变数很多,如果只顾著有没有照计划走而没有考虑到外在的变化,有时候不见得是最好的办法。

  第一年过去了,这家新公司的成绩并不好。不过新公司想要一炮而红本来就有难度,于是Z先生决定再给这家公司一年的时间。T先生为了要做出成绩,也将原本的运营团队做了改组,将一些在工作上和他配合得比较差的成员淘汰掉,然后重新招募新人来填补这些空缺。然后为了要在第二年做出成绩,T先生决定第二年要推出比第一年更多的游戏,借由冲量的方式来创造出更高的营收。也因为这样的规划,所以原本的运营团队也增加了更多的人手,然后将这个团队一分为二,变为两个独立的运营单位,全部在他的指挥下进行不同游戏的运营。

  第二年,就在T先生的规划下公司推出了更多的游戏。前一年公司的两款游戏间隔了八个月,而这一年则是以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推出一款新游戏的方式在运作。游戏推出的数量增加,也代表了运营和行销的成本大增。依照着T先生所规划的发展计划,这一年才过了三分之二,这家公司就已经上市了三款新游戏。去年推出的两款游戏虽然有一款大赔的已经下线,不过那款勉强收支平衡的游戏则是进入了第二年的运营。

  很不幸的,这一年该公司推出的三款游戏都没有成功。在T先生不灵活的运营计划下,三款属性不同的游戏全部用一样的操作方式,结果这三款游戏不但都没有赚到钱,去年的那款旧游戏也因为游戏的寿命到了后期,没有办法再创造前一年的成绩,所以该游戏的运营状况也从原本勉强收支平衡变成亏损。换句话说,这家公司目前运营的四款游戏全部都在赔钱,问题已经变得相当严重了。

  第二年还没有过完,公司的运营状况已经出现非常糟糕的状况。这时老板Z先生终于忍不住了,他开始涉入公司的游戏运营工作。在分析目前运营的四款游戏后,老板Z先生先将其中的两款游戏停止运营,免得这两款游戏每个月不断带给公司赤字。然后将原本的两个运营团队砍到剩下半个,将原本T先生带来的那几位公司成立的元老成员全部开除,只留下今年T先生录取的几位新人。至于一直没有让公司赚钱的T先生,老板Z先生也决定请他回家吃自己,原本T先生的工作则是老板Z先生自己来做。

  Z先生是喜欢游戏的老板,所以他没有将公司关了一了百了。在他接下相关的工作后,他开始以传统产业的方式来经营游戏公司。他重新规划公司的运营计划,从头开始慢慢的了解代理游戏运营的方式,用目前公司还在运营的两款游戏,一方面训练他重新召募的新人,一方面实验游戏运营该注意的事项。就这样经历过一年多的时间,才慢慢的将公司的体质调整正常。T先生原本订的那些计划,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全部被推翻了。

  公司成立已经三年了,在经历过第一年的小赔以及第二年的大赔后,第三年虽然小本经营,不过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反而开始有了一点点的获利。于是第四年老板Z先生重新投入资金,开始挑选新游戏准备用这个他已经调整好体质的公司再来冲刺一次。这一次这家公司并没有冒险签大游戏,而是挑选了一个中型的游戏,在代理的条件没有那么苛的状况下来进行尝试。实际进行运营后,这款游戏也没有让老板Z先生失望,在严格控制运营游戏的费用下,这款游戏虽然没有赚大钱,不过也没有让公司赔到钱。结算后,这款游戏是有获利的,也是该公司成立到现在第一款真正有赚钱的游戏。

  有了第一款成功的游戏,老板Z先生并没有因此冲昏了头。他还是坚持一步步慢慢的发展,公司没有急着立刻代理新的游戏来运营,而是先尽量的把目前手上旧游戏的剩余价值榨干,然后才代理新的游戏来取代旧游戏。就这样一步一脚印的,这家公司和原本T先生在带领的时候有着完全不同的运营风貌,一款接着一款游戏运营的成绩都不错,也让这家公司慢慢的发展、慢慢的扩张,成为一家中型的游戏公司。

  至于离开这家公司的T先生呢,能够说得头头是道的他当然不会找不到工作。对于这家将他开掉的公司能有目前的成绩,他还洋洋得意的对外表示“那都是他之前基础建得好”,这话听起来,好像那家公司能有现在的成绩都是他的功劳似的。不过知道事实的人,都知道他所得意的那些基础,早在他离开那家公司之后都被废掉了。那间公司基本上等于是删号重练,之前近两年在T先生带领下的“伟大业绩”也早就随着T先生离开后一起消失了。

  六

  Y先生因为自己很喜欢游戏,于是和几个朋友合资开设了一家游戏公司,刚开始的时候公司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员工而已。几年过去,Y先生的这家公司业绩不错,员工数量也随着公司的规模不断的成长,变成一家有着数十名员工的游戏公司。

  随着公司的规模不断的扩大,Y先生的工作也从原本的研发游戏变成公司的管理工作。而原本员工人数不多时,Y先生可以简单的看到每位员工的工作状况,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Y先生工作的转变,渐渐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解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状况。

  为了要了解公司里员工的表现,Y先生导入了许多企业惯用的绩效评估这种方式。新的管理工具导入,当然在公司内部会有一些障碍,特别是公司内的主管原本已经很繁重的工作现在又多了一项,自然传出了一些不满的声音。

  制度施行了两季,实施的状况并不是很理想。由于主管们手上的工作都很多,绩效评估经常被排到所有工作的最后,因此原本Y先生要求每一季要做一次的绩效评估,半年过去应该已经完成两次,实际上却只有少数的员工真正的完成了两季的评估。

  Y先生找了公司的主管们开会,想要了解为什么主管们不愿意做绩效评估。这些主管们都是公司的部门或是项目的领导者,平日的工作就已经很繁重了,在部门的工作或是项目的进度压力下,绩效评估这种看起来就是做表面工夫的东西大家自然会将它的优先顺位摆在后面。

  了解了主管们的想法,Y先生也得知这是因为绩效评估并没有和现实的奖励有任何的关联,所以在诱因不大的状况下主管们自然会敷衍了事。于是Y先生决定将公司的部份盈余拨出来当作奖金,每一季绩效评估评比后优秀的员工,将可以额外的获得这笔奖金。

  Y先生心想,有了奖励的诱因之后,员工们应该不再会对绩效评估这么排斥。而主管们为了不要影响员工的奖金,自然也会把绩效评估当一回事。的确,把绩效评估和奖金绑在一起的效果出来了,原本主管和员工们不怎么想做的绩效评估,现在虽然还是稍有拖延,不过大家都比较愿意花时间去做了。

  当绩效评估和奖金无关时,因为做这个纸上作业给员工白花工夫的感觉,因此员工们爱做不做。但是当绩效评估和奖金绑在一起之后,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员工间开始出现绩效评估不公的耳语,特别是某些主管扮好人,底下的员工都给了很高的分数,结果奖金名单一公布该部门的人几乎人人有奖,自然让其他的员工出现了不满的情绪。

  将绩效评估和奖金绑在一起是好的作法,但是没有订定统一的标准造成了目前的状况。Y先生发现手下的几位主管,有的主管很严格的进行绩效评估,部门的员工除了少数几位80分,大多数的员工都在50到70分之间;而有另外的主管是位好好先生,部门内的员工的绩效评估分数全部都在80到90分。结果全公司的绩效评估放在一起评比后,自然是好好先生部门的员工列入了奖金的名单。

  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Y先生再一次的召集了主管们进行会议,而且这次会议中特别针对绩效评估的评分作了讨论。Y先生要求各主管,在做绩效评估的时候必须将部门内的成员分为几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的分数以及所占人员比例都要统一(例如:评分在90分以上的只能占部门的5%;而每个部门都要列出5%为应淘汰者)。希望借由这个评分标准的统一,来解决绩效评估之前造成的问题。

  新的制度出来之后自然要对员工宣布。不过在宣布了相关的细则后,公司内部又出现了新的不满情绪。首先是某些原本就表现得不错的项目,认为这种固定比例的评比方式对他们不公平。接着某些人数比较少的部门也表达了不满,认为公司这样的规定对于他们这种招人“宁缺毋滥”的部门并不适合。如果为了要固定淘汰5%的人,那么部门到最后根本就运作不下去。

  各式各样的意见随着绩效评估的细则公布一一冒了出来,而这些都是Y先生原本所没有想像到的。为了要安抚这些意见,Y先生表示这些都是规定,请大家依照规定进行,而他会以老板的身份在最终评分的时候再做动态的调整。大家所担心的这些问题,他绝对不会让它发生的。

  在Y先生的手下有位姓H的主管。在公司公告了相关的规定后,H先生跑去找Y先生谈。H先生对Y先生表示目前的绩效评估制度对于勇敢接下公司重要工作的主管并不公平,因为工作有困难有简单,如果把困难的工作和简单的工作做好都是获得一样的评比,以后可能没有人愿意接下困难的工作。

  H先生这样的说法Y先生觉得很有道理,因此Y先生利用某次和主管们进行会议的机会,告诉各位主管他觉得H先生的说法有道理。因此主管们的绩效评估评分标准和员工不同,会由他依公司交付的任务难易度来调整分数。因此若是负责困难工作的主管,绩效评估的满分将不会只有100分。

  会议中另外一位姓T的主管听了Y先生这样的说法,也提出了当某位主管手上有不只一件的工作时,是否应该也有类似的评比标准。例如他自己除了目前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也带了一个部门,然后公司目前新成立的研究项目也是他在负责。他一个人负责了三项重要的工作,是否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奖励。Y先生表示,对于负责多项工作的主管,则会以每项工作满分100分的方式来进行评比。

  几位主管七嘴八舌的提了一堆状况,而Y先生也顺应着主管们的意见在原本的绩效评估准则上加上了一堆特例。而这结果,导致了负责一项以上工作的主管就算这些工作都没做好,最后评比的分数也远比只负责一项工作但是做得很好的主管。而这个被各方意见调整过的绩效评估制度,在经历了一年的运作后公司里不公平的声浪又再次冒了出来。

  算算Y先生的这家公司花在绩效评估这件事上三年,每年相关的制度都在调整,不过每一次调整的结果在执行之后都带来了许多员工不满的声浪。追根究底,不是绩效评估这个制度有问题,是Y先生在执行这个制度的时候的态度有问题。特别是后期那些因人设事的特例,更是扭曲了原本绩效评估应该将一切数字化,并且客观的看待评比的结果。

  而Y先生加入了一堆可以主观调整的分数,造成主管们为了在绩效评估上获得好评比以获得奖金,纷纷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评分方式。而Y先生对于这些主管的要求又没有分辨的能力,几乎是主管们怎么说就怎么调整制度,造成了整个制度的崩坏。

  例如那位向Y先生表示他负责三项重要工作的T主管,最后他负责的三项任务有两项成果不好、一项成果普通,却因为累计了三项工作的评分(两项不好的评分各是40分、一项普通的评分是60分)而有着140分的高分;而那位对Y先生表示自己接下公司最艰难任务的H先生,则因为该项任务的评比满分较高(Y先生订定重要任务的满分为150分),最后虽然该项任务的成绩普通却也有90分。而这两位主管的绩效评估分数都远比另外一位只负责一项工作做得成绩不错(评比做得不错的评分为80分)的主管分数要高。

  因为这离谱的绩效评比结果,在当年的年底T主管和H主管拿到奖金,但是另外的那位主管却因为评分较低的关系没有拿到奖金。而这位主管一气之下决定带着团队离开公司,让Y先生的公司损失了一个很有经验的研发团队,也失去了一名把负责项目做得不错的主管。

  七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喜欢游戏的老板Z先生。在某一次的聚会中,Z先生遇见了一位H先生,H先生对于游戏这一行说得头头是道,让Z先生非常的佩服。经过长谈之后,Z先生得知H先生苦于没有资金所以无法一展长才。而Z先生这几年公司还挺赚钱的,就这么一拍即合,由Z先生和朋友们出资成立一家新公司,Z先生自己担任董事长负责公司的资金,H先生担任总经理并负责帮公司找人以及相关的运作。

  很快的这家公司就成立了,H先生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找来了许多的人。原本Z先生希望公司成立是要自己研发游戏的,不过H先生告诉Z先生研发游戏的投资太大,初期最好先以代理游戏为主。很快一年过去了,公司代理了三款产品。公司的状况虽然不算很赚钱,不过从报表上来看当年公司的业绩应该是赚钱的。

  对于跨过了第一年,要朝向第二年迈进的游戏公司,H先生向Z先生提出了公司需要更多资金运作。因为要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公司手中夺取好的产品,需要支付较多的签约金和权利金。这是一场比钱的战争,公司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是没有办法争夺更好的代理产品。Z先生被说服了之后,公司的股东们又投入一笔资金。

  在新一波资金的投入下,这家公司的第二年代理了五款产品,自己研发了三款。在这其中有H先生所谓的强势产品,也有几款从其他游戏代理商手中抢来的游戏。当H先生向Z先生报告他们从目前市场上老大的手中争夺到一款代理产品的时候,Z先生非常的高兴,认为自己和股东们投入的资金获得了很好的报酬。

  第二年过去了,Z先生再一次拿着当年的报表和H先生开会。在会议中H先生很老实地对Z先生表示,当年代理的五款产品并没有都赚到钱,其中有一两款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他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推广做得不够,公司明年应该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动作。

  至于那款从别人手中抢下的产品,成绩非常好,但自主开发的产品还没有见到明显的起色。Z先生和H先生谈了一阵子之后,H先生也同意了公司加大投入自主开发的事,不过自主开发代表着公司又需要更多的资金运作,于是Z先生和公司的股东们再一次的投入资金。

  转眼第三年很快的又过去了,这一年的年底H先生带着不太好看的报表来找Z先生。H先生表示今年公司的代理游戏业务已经成长到十八款产品,赚了不少钱。但是研发的部份目前还在投入资源的阶段,产品还没有完成,因此吃掉了代理游戏这一部份的利润。

  H先生告诉Z先生,这样的状况在公司投入自主研发的初期是很正常,如果这个时候放弃自主研发,那么过去一年投入的资源就白费了。Z先生本身从事过IT方面的工作,自然能了解H先生所说的话,他也觉得公司应该要继续自主研发。由于今年公司的获利被自主研发拖累,因此Z先生和股东们又再一次的进行了增资。

  转眼这家公司已经进入了第四年。这一年过了才一半,有一天H先生来找Z先生,对Z先生表示有个很好的机会,因此他不得不辞掉目前的工作。H先生对Z先生表示他非常感谢Z先生给他这个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才会有其他公司找上他,给他非常高的待遇以及福利。

  经过长谈之后,Z先生虽然不舍,不过对方开给H先生的待遇实在太高,不是Z先生这家小公司可以负担得起的。于是Z先生接受了H先生的辞职,在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接任人选前,Z先生决定自己暂代总经理的职位。

  在H先生离开这家公司时,公司内也有少数的人随着H先生一起离开,一位公司成立就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一位负责营销宣传的主管,以及研发项目的负责人,都随着H先生一起跳槽到另一家游戏公司去了。

  Z先生接下公司的总经理工作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某些职位上的空洞补上。他将自己公司内的一位财务人员调到这家公司接管行政管理以及财务方面的工作,同时将原本一位资深的营销宣传人员升为主管,再将一位从公司成立研发单位就任职的游戏策划升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Z先生才接管这家公司几个月,马上就爆出了好几件事。首先是新的市场主管报告,从她接手宣传后,相关工作的接口就向他暗示以往的回扣是否要继续。这位新任的主管从这些暗示以及以往的宣传费用表单中,推断出以往公司在市场推广时都有超过5%的费用作为回扣流入了某人的口袋。

  接手公司财务的员工很快的也发现以往公司的报表有问题,前几年每到年底公司就会有大量收入,靠着这笔收入来平衡当年的报表,营造出当年度有获利的状况。但是这些收入会在几个月后陆陆续续的发生退款,然后公司又有大量的销售来平衡帐面上的数字。而且其中某家配合刷收入的公司,从H先生离职之后就和公司停止了业务往来。

  再继续往下查,发现公司和国外游戏公司签的合同也有问题。其中有几份合同并不是直接和原厂签约,而是通过了第三者取得游戏的授权。在这个多转了一手的状况下,这几份合同支付的签约金都不符合业界的水平。虽然这也可能是为了争夺代理权不得不提高的价格,但是公司为了这几款游戏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

  代理游戏的业务部份找出一堆大洞,同时研发那边也传来了同样的消息。在当时公司成立研发部门的时候,H先生以公司自主研发还不成熟为由,将某些工作发包给公司以外的工作室,随着这些发包的工作一一回来,接手项目的负责人发现外包的水准完全不符公司的需求,而且发包的价格也远高于正常的价格。其中某个外包公司,似乎就是H先生跳槽去的那家公司。

  随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爆出来,让Z先生发现自己找来的这个H先生根本不是他原本想像的那个人。虽然公司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一切都是H先生搞的鬼,不过当时公司的主导权的确是在H先生的手中。就算这一切不是H先生主导的,他也必须要对这一切的事情负责。

  Z先生向公司的股东们报告了相关的事情,其中的一位股东表示要调查清楚。这位股东另外找了有游戏产业相关经验的人来审查公司这几年的报表、合同以及公司所有的金钱往来,同时也找人去调查H先生和那几位一起离职的员工。

  调查的结果让Z先生非常的吃惊,在这几年的时间里H先生及他的同伙们利用掌握公司权力的机会,至少从公司搬走了超过五百万以上的金钱。而某些和国外厂商签的合同中的黑洞,以及无法调查出结果的某些回扣更是不只这个金额。那几位和H先生一起离职的员工,全部是H先生的同伙,而且其中的一位还是H先生的小老婆。

  Z先生的一场游戏梦,结果反而被人用来中饱私囊。这几年公司报表上看起来的赚钱其实都是假的,H先生利用幽灵公司创造出来的收入营造出公司有赚钱的假象,但是这样搬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让洞越来越大,眼看着事情就要爆发。而通过转包工作给其他游戏公司,也让H先生在那边累积出人脉。

  清查之后,Z先生发现这家公司早就被掏空了,公司以往代理的游戏未来能帮公司赚到的钱有限,目前正在研发的游戏距离完成还有很长的时间。如果要继续完成这款自主研发的游戏,又需要再投入资金让公司能继续运作下去。但是几个股东在这一波的打击后已经不愿意再投资,于是公司在还没有满第四年的时候结束了营业。Z先生和他的几位股东朋友在这次的投资中都受了不小的伤,作为主要投资者的Z先生更是元气大伤,从此之后再也不去想开游戏公司的事。

联系我们
相关链接
© 2014.北京神州付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40号京ICP备12006410号-7